原创 流苏 中国市场监管报 收录于合集 #就市说事 178个
“雪糕刺客”给消费者带来的“伤痛”还未淡去,这不,“文具刺客”又成了近期网络上流行的新词汇。
金秋九月在即,又是一年开学季。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,开学前的“储备工作”自然是必不可少,各大文具市场内也随之涌入了一批购买、挑选的身影。据报道,近日武汉市的秦女士为了给孩子置办新学期文具,专门去店里挑选了2支自动铅笔,本以为就十几元,可“结账时发现要100多块”,感到十分意外。此事并非个例,近日网络上一则名为“一支中性笔卖55元”的话题也登上了热搜榜。
一支洞洞铅笔售价近20元,一支米菲宝珠笔(水性圆珠笔)售价50元,与动漫IP联名的航海王unique黑金系列中性笔售价55元……对此,网友有着不同的见解,有人称“都是黑心商家的把戏”,有人则认为“商品标价清晰,消费者有购买自由,没必要把正常的售卖行为妖魔化”,更有甚者表示,“这不就是‘文具刺客’吗?”
众说纷纭,究竟该如何理解?待我们条分缕析。
“文具刺客”是否名副其实?首先需要明确的是,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有高低之分,市场上有高价商品的存在是正常现象。此前的“雪糕刺客”事件之所以引发大众吐槽,并不只是因为昂贵,其根本在于没有清楚标示价格,容易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高价雪糕买单,是自主选择权受到侵犯的体现。
雪糕昂贵,且价格在“暗”处,才被冠以“刺客”之名。对“文具刺客”的判断也应如此:若是价签不明、商品混放,让消费者糊里糊涂买单,确实难逃“刺客”之实;若是清楚摆放、明码标价,相当于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,又何来“刺客”一说呢?或许部分文具有溢价嫌疑,但也与“雪糕刺客”有本质之分。
那么,“高价文具”因何而起,又有何影响?从中性笔的例子不难看出,多数价格较高的文具都有着“IP联名”“盲盒”等噱头,款式新奇、功能多样,显得格外“酷炫”,直接俘获了一众孩子们的心。自然,价格也因此上涨不少。若是华美的包装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,也算是物有所值,只怕此时的文具不仅仅是学习工具,更变成了攀比、炫耀的符号。且如今市面上这种过度追捧高价文具的现象,容易令孩子们陷入“跟风消费、盲目消费”的漩涡,不仅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,也易在攀比浪潮中迷失自我。此外,过多的花哨元素被添加于文具之上,也增加了安全隐患出现的可能。
文具的主要消费者是学生,监管部门不仅要着眼于文具商品质量是否合格,也要关注商家是否利用不正当营销手段对青少年进行诱导等情况,最大限度保护、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。
文具不一定是“刺客”,但一定不是“玩具”。文具最大的使用价值应当是发挥其作为学习工具的功能,而不是纯粹地被欣赏、把玩,甚至成为用来炫耀的载体。在高价文具面前,全社会应当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,抛开不必要的标签功能和附加价值,摒弃虚无的攀比心理,让文具仅仅只是“文具”。